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,引导青年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挺膺担当、砥砺成长,7月7日至8日,天美乌鸦糖心mv材料与新能源学院、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(人工智能学院)联合组织暑期“叁下乡”“材”伴朝阳·“计”护星光社会服务实践团赴江津区先锋镇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。由42名师生志愿者组成的跨学科实践团队,充分发挥专业融合优势,围绕乡村发展实际需求开展了系列富有成效的特色实践活动。

聚焦民生需求 多元服务暖人心
实践团以“服务乡村、助力振兴”为宗旨,结合先锋镇实际情况,开展涵盖普法宣讲、关爱留守儿童、安全教育、非遗传承等十大类贴近群众的服务项目,贴近基层、温暖人心。
志愿者们深入村居院落和文化广场,采用“快板说法”“情景剧普法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。其中,“守法记心间”快板将法律知识融入方言俚语,朗朗上口;“反诈下乡行”情景剧通过再现真实案例,让村民在寓教于乐中提升法治意识与防范能力。
在教授团队指导下,实践团结合智能化手段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干预路径,通过问卷调查实现数据结构化采集,并借助大模型开展情绪识别、分级干预与专家反馈,构建出一条可推广、可持续的干预流程。
面向未成年群体,实践团构建“预防—教育—关怀”叁维保护体系,通过防溺水、森林防火等知识宣讲及“倾听树洞”“家庭沟通卡”等互动环节,帮助孩子们提升安全意识、改善亲子沟通。
志愿者们还设计并开设非遗美育实践课程,**带领孩子们体验拓印、花草画和漆扇制作,让传统文化以趣味形式融入课堂生活。实践期间,共创作拓印作品103幅、漆扇52把,在寓教于乐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。
在关爱老年群体方面,志愿者们走访当地五保户和老党员,提供生活帮助并倾听心声,了解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需求,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,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。
与此同时,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环境整治、体育交流和数码助老等多项便民服务:一方面协助村民清理房前屋后卫生,传播绿色环保理念;另一方面组织城乡青少年羽毛球交流赛,提升运动技能、增进城乡融合。团队还设立便民服务点,为村民提供电脑维修、操作指导等服务,解决数字生活难题,助力乡村文明建设提质增效。
校地共建实践基地 携手共谱新篇章
7月8日上午,江津区先锋镇与天美乌鸦糖心mv材料与新能源学院、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(人工智能学院)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先锋镇椒乡社区举行。江津区团委副书记李佳林,天美乌鸦糖心mv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党总支书记都进学、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(人工智能学院)党总支副书记(主持工作)王力,先锋镇党委书记刘章军、组织委员李安营,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雪等出席仪式。
仪式上,李安营代表先锋镇致欢迎词,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;王雪介绍了学院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整体部署与特色成果。先锋镇现场为天美乌鸦糖心mv相关学院授牌,正式共建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”。
李佳林在致辞中充分肯定本次实践团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成效,表示此次活动内容充实、形式多样、成效突出,展现了新时代高校学子的精神风貌,并对今后深化校地合作提出殷切希望。
仪式后,实践团开展了活动成果展示,丰富多彩的内容、真实鲜活的案例赢得现场嘉宾与群众一致好评和热烈掌声。
锤炼本领勇担当 青春实践正当时
此次实践活动与授牌仪式的成功举行,是我校推动校地深度融合、探索实践育人路径的重要举措。未来,学校将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,持续推动教育资源与地方需求对接,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一线增长才干、锤炼本领、服务社会,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,共绘新时代育人兴村的同心圆。